|
Sunday, December 29, 2002
谁才算是知识分子 仅仅受过高等教育,就能称作知识分子么?看看周围那么多,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研究生,除了多上了几年书,拥有更专业的技能外,还有什么呢?哦,对了,还有更高的工资、社会地位、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者如某些人说的是中产阶层了。显然,他们不是。更何况中央政府的领导人们在提到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包括进去,尽管他们也有着高学历。 那么,是一些在学校里教书的教书匠么?有多少学校里教书和做学问的先生们,只是关注着自己的领域,关注着论文、职称、以及市场。他们是知识分子么?或许是吧,那么,知识分子就是指生产知识的人了。这样的话,在田地里农作的人们,我们改称为农产品分子?金融业的人们,就叫做金钱分子?在政府机构里面的人们呢,政治分子?呵,怎么听起来都不如知识分子来的顺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 实际上,这也是西方世界对知识分子一贯的标准。记得好几年前,人们曾经讨论过,当然,影响的范围非常的小。不过,这些人们并没有在公众事业中隐去,非常感谢南方周末,在年末的总结中,让人们看到了我们社会的良心和正义。 不过,说到阅读的问题。我倒是以为,文本或著作,自诞生之后,就离开作者而进入属于它自己的语言世界或者理论谱系中。就像孩子长大了,会离开父母,有自己的天地和作为一样。做学问,应该更多的针对文本自身。当然,有时候为了理解的原因,会暂时要求自己失去自我而让作者写作状态和思想维系控制自己,也未必会达到准确的效果。文本,或者语言有它自己的行动和指向能力,并不是作者或一个阅读者能够把握的。或许就像一个变形虫,在每个阅读者的思维空隙中变化着自己的形态,而生存下来?
Saturday, December 28, 2002
脑袋进水的吉林省政府 吉林政府雇员制万事俱备 最高年薪19.8万报道说:政府雇员是吉林省政府根据工作的特殊需要,从社会上雇用的为政府工作的法律、金融、经贸、信息、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虽然都是为政府工作,但与公务员不同的是,政府雇员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政府行政编制,仅服务于政府某项工作或某一政府工作部门。 一方面是无所事事的公务员们,急需紧缩编制的政府机关,这里又来什么政府雇员,号称不占用行政编制!不占用么,是的,表面如此,可是占用国家财政开支,占用纳税人的钱么!这些做决策的官员想到没有。一句不占用行政编制,以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改革大事,却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缩减行政编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缩减开支,可是,就这些雇员,开支不知道多了多少! 裴占荣指出,政府雇员制度是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应急补充制度。从目前情况看,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任务或项目是现有公务员难以完成的,雇用专业人才是对现有人才的补充。公务员里面少这些专业人才么?不知道这位官员平常都是做什么的? 吉林省经贸处的一位干部对这项制度的评价是,建立政府雇员制,就像在运输沙丁鱼的水箱里放上一条鲨鱼。为了避免被鲨鱼吃掉,沙丁鱼只好快速游动。他们会激励公务员努力工作,提高效率。谁会快速游动,又是一个白痴。或许吉林省的公务员工资已经高到了雇员的水平? 建立政府雇员制是好事情,可是需要有个前提,就是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精简,精简了么,看看政府机关中的人都在干么,看看那些省委、市委、县委的寄生虫!
Friday, December 27, 2002
克隆人的出世:一场梦魇的开始 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人类是无法逃避他那稀奇古怪的好奇心的。但是他/她的出世那么匆匆,而且是出自一个有宗教背景的的团体/科学家之手,未免让人担心起来。 真的有克隆人的必要么?生命原本可以有自然的出现、生长形态,更何况这种形态/形式没有消失的危险。或许科学家们天真的只是想证实他/她的可能性,或者只是为了虚荣的驱使。可是他们打开的是一个潘多拉盒子。 是不是人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人口出生率下降的问题?是不是人们可以大批量的制造这些人,将他们当作劳工?或者在他们还未有意识之前,就被用作了高级的医药替代品?真的不敢想下去。 已经发生了,该怎么去应对? 法国科学家宣称: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婴儿降生 写得真好,特别是对于生命诞生的描述这段。可是,这确实将来歧视的理论基础。只要有自我意识,我们都应该将之对待为生命,而不应该依据形式来断定。
下雪了 早上起来,就见雪花在空中飘洒,呵,真是久违了。 自从离开北方以后,就没有再遇到下雪天。这场雪,也是三明十年来的第一场雪吧?尽管天气很冷,但可以看到,飘舞的雪花,让许多人特别是孩子们心情欢喜。 究竟欢喜什么呢?
Wednesday, December 18, 2002
美军武装直升机打击阿富汗目标的录像片段 "You are now clear to engage the vehicles."
Saturday, December 14, 2002
来自LiveJournal!的统计数据 http://www.livejournal.com/stats.bml Gender Male: 213061 (36.3%) 真的让人惊讶,居然会女性居多,和我想象的相反。
Canopi Online Training 真是有趣,有空试玩看看。 http://www.canopi.com.au/01home/home.asp Welcome to canopi's game, a simulation that's designed to let you explore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 online training solution. During play, the game tracks just how satisfied your company and learners are with your training mix. You must strive to keep both happy. Of course, more support and better courseware keeps learners happy, whereas more completed learners keeps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up. To begin, enter your name in the box below. High scores are recorded and presented to other players. Don't worry, low scores aren't displayed. How to play You get 12 turns and a $200,000 budget, which you can spend in six ways... Research
虚拟现实中的现金 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虚拟经济的前身吧。真的,或许将来有一个,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生产、服务,而不仅是游戏。Newscientist.com在Real Cash in a Virtual World报道中,说到明年一月30日发布的一款未来派的角色扮演游戏,不需要花钱购买,可以免费的下载,也不需要交纳费用才能完,但是,游戏者必须用现实中的货币转换成游戏中的货币:Project Entropia Dollars,去购买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呵,看来不用再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练级之类的了,不过钱包可就。游戏中,还可以用物品去换取/卖得现实中的货币。 其实,如果游戏能实现再现支付更棒,这样不用转换了,不过这个游戏应该真的是能在线支付来获得虚拟世界中的货币吧。 自网络游戏盛行以来,一些爱好者为了获得游戏中的某些级别或者宝物、装备,确实愿意花费不少现金来购买,这也该网络游戏的现金化提供了切实的市场基础。我再想,能不能开放一个编程接口,让一些软件工人也能编写些物品之类的,在虚拟游戏世界中叫卖,换取现实中的谋生货币呢?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02
Google 新体验 Google Labs新近推出了两个新的服务,其中一个是Google Viewer,在这项服务中,查询结果会像幻灯片一样一个个的滚动显示:上方是站点的URL和摘要,下方是站点的图片,在Google Viewer提供的导航条中,还可以控制滚动的时间。看上去蛮有意思,不过有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得到的搜索结果非常多,这样无休止的滚动,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看得完啊? 另一项服务叫做WebQuotes,Google WebQuotes annotates the results of your Google search with comments from other websites. This offers a convenient way to get a third party's opinion about each of the returns for your search, providing you wit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at site's credibility and reputation。嗯,这些来自第三方的注释对搜索结果的过滤非常有帮助,不过,遗憾的是不能显示中文。
Sunday, December 08, 2002
看到一个Blog互链可视化的想法 Dave Bryson 在Graphing the blog communitysample graph 。当然,这幅图还只是椭圆和线组成的简单链接表示,不过dave bryson希望能让它变得可以交互。嗯,期待他的工作。
Saturday, December 07, 2002
取舍 终于选择了不读。我还是固执的以为,要真的学到些什么,并那到学位,必须到正规而且是教学管理严谨的学校。像这种到处开办的研修班,有什么意义呢? 同事傍晚又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参加厦大的研究生进修班,说晚读不如早读,花一年半左右拿个硕士学位,到一些大专院校就容易多了。说的倒是不错,我也曾经为此动心过,不过最终还是顺着自己的心意,不做自己不喜欢也不开心的事情。 市场需要更高的学历者(真的需要么?),而一些大学又能够以己之便提供学历和学位(所谓国家统考和英语考试,简直胡扯,花上两个月,这些课程我也能过),这样市场就形成了,你有钱但没有时间,我有老师和开办研修班的资格,大家一拍即合。就这样,成批成打得硕士出来了。一些单位乐得说,瞧,我们有多少多少硕士,一些人喜欢镀着硕士的金粉,而那些大学的老师,更是愿意看到腰包鼓囊,为国家培养了那么多高级人才,为学校创造了那么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浮躁、浮夸、虚假之下,能有什么前途?
关于记忆 Reuters Health eLine报道说,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并不总是与现实生活相适合。来自Psychology and Aging 2002;17:636-652论文的中提到,许多年纪稍大的人记得他们在20多岁时候生活中最快乐和最重要的事件的那些经历,但是那些不愉快的回忆似乎总是发生在最近。研究者认为原因是The reason for this apparent memory discrepanc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may be that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s organized by sociocultural 'life-scripts'--prescriptive timetables for generally expected milestones in life--that tend not to include emotionally negative events while allocating most important positive events to young adulthood。 记忆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是上天赐与我们和时间对抗的礼物。我觉得那些在生活中发生,并在大脑中沉淀下来的记忆有着它们自己的逻辑,它们,以及在它们之中的准则(?)或许才是一个人的真实自我?
Wednesday, December 04, 2002
如何判断自己是个Blogger? Eric J 在他的Blog:Webraw/blog上尝试着给出了几种判断,嗬嗬,当然是笑话了:) You Might Be A Blogger If... ... you stay up all night reading random blogs and following links to read even more random blogs until you finally end up reading your own blog but don't even realize it's your blog until after you've read a few of your posts. ... you begin to see every experience in your life as a potential blog and can't wait to get online to share it. ... you check your referrer logs, comments or site traffic more than once a day (ok, just once a day probably qualifies too). ... you start muttering obscenities every time you realize Daypop is down (which is quite a lot of obscenities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 you have to explain blogging to family, friends and associates so many times that you start telling them a blog is a furry rodent from Venezuela. ... you just can't bring yourself to refer to blogging as an Online Journal. ... you have blogged from work more than once. ... you do a little dance each time someone subscribes to your Bloglet.
“几乎没有是自我表达为主的”,我的理解倒是:他们就是自我表达,私人表达很少或者没有到是真的。 涂鸦墙也有可看之处。我们需要的是多样化的话语结构,历史中也需要有更加人性的身影。 blog的出现,就是对现行垄断的话语结构的冲击。 约束完全是另一个问题,是政府政策法律问题。与博客世界的价值机制、发展机制和竞争机制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混在一起反而就可能把意识形态问题泛化了,把一个非意识形态的问题当作意识形态问题。就如同市场一样,虽然非常自由,但是一定有明确的价值机制和竞争机制。 blog不该是涂鸦墙,否则会是一种文化垃圾 评论人:匿名 评论时间:2002-12-3 19:09:13
12.4法制宣传日 昨晚路过区法院,看到门口挂着和宪法有关的宣传条幅,很是奇怪,怎么突然提起宪法了,难道在国家的宪政上会有些动作么.今天浏览了些网站,才知道12.4是法制宣传日,又恰逢最近一部宪法颁布20周年.看来我真有些孤陋寡闻了.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宪法已经换了几部了吧.既然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机构,公民共同遵循的法则,怎么可以这么频繁的更新呢?看来,我们国家的宪法还没有达到根本,在具体内容上还是以某些政治势力的意志为主,这些势力与时俱进,自然宪法也要时时更改,体现这种进步了. ......出处不明了.
Syndication is not publication 看来最近RSS受到了不少的关注,关于RSS与XHTML的讨论也算是热烈了.Mark Pilgrim的这篇文章列出了一些相关的贴子. http://headliner.net/go/js/为自己的站点添加最新的新闻头条,可以选择类别. http://www.kuro5hin.org/story/2002/9/24/16236/5520在Mozilla上添加用于查询的书签,这样在地址栏就可以直接输入关键字在众多的搜索引擎中查询了. challishodge.com提到:The Design Council has launched a new education resource on their website including case studies and project ideas to help students and tutors think about a more inclusive approach to design.
Tips for Webmasters Google新发布的一些信息,对网站站长使用Google很有帮助:http://www.google.com/webmasters/
Monday, December 02, 2002
阔人与帮闲文人 其实说的更准确些,所谓文人,知识分子,本身也是一个职业,需要利用这个来谋生,而能给钱的,当然还是阔人们了.反过来说,这些"帮闲者"也会主动去分析需求,为阔人们创造供给出来. 希望独立的思想者与评论者能越来越多,可是可能么?人是在金钱够就的巨大的经济漩涡中.
霍金浙大演讲:膜的新世界 我想在这次演讲中描述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制,它可能改变我们关于宇宙和实在本身的观点。这个观念是说,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更大空间的膜或者面上。 膜这个字拼写为BRANE,是由我的同事保罗·汤森为了表达薄膜在高维的推广而提出的。它和头脑是同一双关语,我怀疑他是故意这么做的。我们自以为生活在三维的空间中,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三个数来标明物体在屋子里的位置,它们可以是离开北墙五英尺离开东墙三英尺还比地板高两英尺,或者在大尺度下,它们可以是纬度、经度和海拔。在更大的尺度下,我们可以用三个数来指明星系中恒星的位置,那就是星系纬度、星系经度以及和星系中心的距离。和原来标明位置的三个数一样,我们可以用第四个数来标明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这样把自己描述成生活在四维时空中,在四维时空中可以用四个数来标明一个事件,其中三个是标明事件的位置,第四个是标明时间。 爱因斯坦意识到时空不是平坦的,时空中的物质和能量把它弯曲甚至翘曲,这真是他的天才之举。根据广义相对论,物体例如行星企图沿着直线穿越时空运动,但是因为时空是弯曲的,所以它们的路径似乎被一个引力场弯折了。这就像你把重物代表一个恒星放在一个橡皮膜上,重物会把橡皮膜压凹下去,而且会在恒星处弯曲。现在如果你在橡皮膜上滚动小滚珠,小滚珠代表行星,它们就围绕着恒星公转。我们已经从GPS系统证实了时空是弯曲的,这种导航系统装备在船只、飞机和一些轿车上。它依靠比较从几个卫星来的信号而运行的。如果人们假定时空是平坦的,它将会把位置计算错。 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是我们看到的一切。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我们不能想起不能观察到的它的额外维呢?它们仅仅是科学幻想呢,还是能够被看的到的科学后果呢?我们认真地接受额外维的原因是,虽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我们所作的一切观测相一致,该理论预言了自身的失效。罗杰·彭罗斯和我在讨论广义相对论时预言时空在大爆炸处具有开端,在黑洞处有终结。在这些地方广义相对论失效了。这样人们就不能够预言宇宙如何开端,或者对落进黑洞的某人将会发生什么。 广义相对论在大爆炸或黑洞处失效的原因是没有考虑到物质的小尺度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时空的弯曲是非常微小的,并也是在相对场的尺度上,所以它没有受到短距离起伏的影响。但是在时间的开端和总结,时空就被压缩成单独的一点。为了处理这个,我们想要把非常大尺度的理论即广义相对论和小尺度的理论即量子力学相结合。这就创生了一种TOE,也就是万物的理论,它可用来描述从开端直到终结的整个宇宙。 我们迄今已经花费了三十年的心血来寻找这个理论,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已经有了个候选者,称为M理论。事实上,M理论不是一个单独的理论,而是理论的一个网络,所有的理论事物都在物理上等效,这和科学的实证主义哲学相符合。 在这哲学中,理论只不过是一个数学模型,它描述并且整理观测。(Positivist Philosophy---A theory is just a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describe and codifies the observations)人们不能询问一个理论是否反映现实,因为我们没有独立于理论的方法来确定什么是实在的。甚至在我们四周,被认为显然是实在的物体,从实证主义的观点看,也不过是在我们头脑中建立的一个模型,用来解释我们视觉和感觉神经的信息。当人们把贝克莱主教的“没有任何东西是实在的”见解告诉约翰逊博士时,既然他用脚尖踢到一个石头并大声吼叫,那么我也就驳斥这种见解。 但是我们也许都和一台巨大的电脑模拟连在一起,当我们发出一个马达信号去把虚拟的脚摆动到一块虚拟的石头上去,它发出一个疼痛的信号。也许我们也就是外星人玩弄的电脑游戏中的一个角色。不再开玩笑了,关键在于我们能有几种不同的对于宇宙的描述,所有的这些理论都预言同样的观察。我们不能讲一种描述比另外一种描述更实在,只不过是对一种特定情形更方便而已。所以M理论网络中的所有理论都处于类似地位。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声称比其余的更实在。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M理论网络中的许多理论的时空维数具有比我们经验到的四维更高。这些额外维数是实在的吗?我必须承认我曾经对额外维持迟疑的态度。但是,M理论网络配合得天衣无缝,并且具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对应关系,使我认为如果不去相信它,就如同上帝把化石放进岩石里,误导达尔文去发现进化论一样。 在这些网络的某些理论中,时空具有十维,而在另一些中,具有十一维。这使如下事实的又一个迹象,即时空以及它的维不是绝对的独立于理论的量,而只不过是一个导出概念,它依赖于特殊的数学模型而定。那么对我们而言,时空是显得四维的,而在M理论是十维或者十一维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观察到另外的六或七维呢? 这个问题的传统的,也是迄今仍被普遍接受的答案是,额外维全部被卷曲到一个小尺度的空间中,余下四维几乎是平坦的。它就像人的一根头发,如果你从远处看它,它就显得像是一维的线。但是如果你在放大镜下看它,你就看到了它的粗细,头发的的确确是三维的。在时空的情形下,足够高倍数的放大镜应能揭示出弯卷的额外维数,如果它存在的话。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大型粒子加速器产生的粒子把空间探测到非常短的距离,比如在日内瓦建造的大型强子碰撞机。至少,迄今我们还没有探测到超出四维的额外维的证据。如果这个图象是正确的,那么额外维就会被卷曲到比1厘米的一百亿亿分之一还小。 我刚才描述的是处理额外维的传统手段。它意味着我们有较大的机会探测到额外维的仅有之处是宇宙的极早期。然而最近有人提出更激进的设想,额外维中的一维或者二维尺度可以大的多,甚至可以是无限的。因为在粒子加速器中没有看到这些大的额外维,所以必须假定所有的物质粒子被局限在时空的一个膜或面上,而不能自由地通过大的额外维传播。光也必须被限制在膜上,否则的话,我们就已经探测到大的额外维,粒子之间的核力的情形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引力是所有形式的能量或质量之间的普适的力。它不能被限制于膜上,相反地,它要渗透到整个空间。因为引力不仅能够耗散开,而且能够大量发散到额外维中去,那么它随距离的衰减应该比电力更厉害。电力是被限制在膜上的。然而我们从行星轨道的观测得知,太阳的万有引力拉力,随着行星离开太阳越远越下降,和电力随距离减小的方式相同。 这 样,如果我们的确生活在一张膜上,就必须有某种原因说明为何引力不从膜往很远处散开,而是被限制在它的附近。一种可能性是额外维在第二张影子膜上终结,第二张膜离我们生活其中的膜不远。我们看不到这张影子膜,因为光只能沿着膜旅行,而不能穿过两膜之间的空间。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到影子膜上物体的引力。可能存在影子星系、影子恒星甚至影子人,他们也许正为感受到从我们膜上的物质来的引力而大大惊讶。对我们而言,这类影子物体呈现成暗物质,那是看不见的物质。但是其引力可以被感觉到。 事实上,我们在自身的星系中具有暗物质的证据。我们能看到的物质的总量不足以让引力把正在旋转的星系抓在一起。除非存在某种暗物质,该星系将会飞散开。类似地,我们在星系团中观测到的物质总量也不足以防止它们散开,这样又必须存在暗物质。当然,影子膜并不是暗物质的必要条件。暗物质也许不过是某种很难观测到的物质的形式,例如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或者褐矮星以及低质量恒星,后者从未热到足以使氢燃烧。 因为引力发散到我们的膜和影子膜之间的区域,在我们膜上的两个邻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距离的下降会比电力更厉害,因为后者被局限于膜上。我们可能在实验室中,利用剑桥的卡文迪许爵士发明的仪器测量引力的短距离行为。迄今我们没有看到和电力的任何差异,这意味着膜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一厘米。按照天文学的标准,这是微小的,但是和其他额外维的上限相比是巨大的。正在进行短距离下引力的新测量,用以检测“膜世界”的概念。 另一种可能性是,额外维不在第二张膜上终结,额外维是无限的,但是正如马鞍面一样被高度弯曲。莉萨朗达尔和拉曼桑德鲁姆指出,这种曲率的作用和第二张膜相当类似。一张膜上的一个物体的引力影响,将不会在额外维中发散到无限去。正如在影子膜模型中,引力场长距离的衰减正好用以解释行星轨道和引力的实验室测量,但是在短距离下引力变化的更快速。然而在朗达尔-桑德鲁姆模型和影子膜模型之中存在一个重大的差别。物体受引力影响而运动,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是以光速通过时空传播的曲率的涟漪。正如光的电磁波,引力波也必须携带能量,这是一个在对双脉冲星观测中被证实的预言。 如果我们的确生活在具有额外维的时空中的一张膜上,膜上的物体运动产生的引力波就会向其它维传播。如果还有第二张影子膜,它们就会反射回来,并且被束缚在两张膜之间。另一方面,如果只有单独的一张膜,而额外维无限的延伸,就像朗达尔-桑德鲁姆模型中那样,引力波会全部逃逸,从我们的膜世界把能量带走。这似乎违背了一个基本物理原则,即能量守恒定律。它是讲总能量维持不变。然而,只是因为我们对所发生事件的观点被限制在膜上,所以就显得定律被违反了。一个能看到额外维的天使就知道能量是常数,只不过更多的能量被发散出去。 只有短的引力波才能从膜逃逸,而仅有大量的短引力波的源似乎来自于黑洞。膜上的黑洞会延伸成在额外维中的黑洞。如果黑洞很小,它就几乎是圆的。也就是说它向额外维延伸的长度就和在膜上的尺度一样。另一方面,膜上的巨大黑洞将会延伸成“黑饼”。它被限制在膜的邻近,它在额外维中的厚度比在膜上的宽度小得多。 若干年以前,我发现了黑洞不是完全黑的:它们会发射出所有种类的粒子和辐射,它们就如热体一样。粒子和象光这样的辐射会沿着膜发射,因为物质和电力被限制在膜上。然而,黑洞也辐射引力波,这些引力波不被限制在膜上,也向额外维中传播。如果黑洞很大,并且是饼状的,引力波就会留在膜的附近,这意味着黑洞以四维时空中所预想的速度损失能量和质量。因此黑洞会缓慢地蒸发,尺度缩小,直至它变得足够小,使它辐射的引力波开始自由地逃逸到额外维中去。对于膜上的某人,黑洞就相当于在发散暗辐射,也就是膜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辐射,但是其存在可以从黑洞正在损失质量这一事实推出。这意味着从正在蒸发的黑洞来的最后辐射暴显得比它的实际更不激烈些,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还未观测到伽马线暴,后者由正在死亡的黑洞产生。 虽然还存在另一种乏味的解释,就是说不存在许多这样的黑洞,其质量小到不迟于宇宙的现阶段蒸发。这真是遗憾,因为如果发现一个低质量的黑洞,我就会获得诺贝尔奖。 对于膜世界的产生有几种理论。一种版本是称为Ekpyrotic宇宙的影子膜模型。Ekpyrotic这个名字有点绕嘴,但是它是从希腊文来的,意思是运动和变化。在Ekpyrotic场景中,人们认为我们的膜以及影子膜存在了无限久。他们是在无限的过去在静态中启始的。膜之间一个非常小的力就使他们相互运动,膜就会碰撞,并且相互穿越,产生大量的热和辐射。这一碰撞被认为是大爆炸,也就是宇宙热膨胀相的启始。 关于膜是否能够碰撞以及如此这般行为,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即是膜具有所需要的性质,以我的意见,Ekpyrotic场景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要求膜在无限的过去启始时,处于一种以不可思议的精度调准的位形之中。膜的初始条件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使碰撞变得乱糟糟的,产生一个高度无规的膨胀宇宙,一点也不像我们现在观察到的这个几乎光滑的宇宙。如果膜从它们的基态或者最低能态启始,初始条件被精确指定便是很自然的了。但是如果存在最低能态,膜将会停留在那儿,而永不碰撞。但事实上,膜从一个非稳态启始,必须人为地让它处于这种态。这必须是一只相当稳定的手,才能使初始条件那么精确。但是,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能够使膜从任何方式启始。 按照我的意见,膜世界启始的更远为吸引人的解释是,它作为真空中的起伏而自发产生。膜的产生有点像沸腾水中蒸气泡的形成。水液体中包含亿万个H2O分子,它们在最靠近的邻居之间耦合,并且挤在一起。当水被加热上去,分子运动得更加快,并且相互弹开。这些碰撞偶然赋予分子如此高的速度,使得它们中的一群能摆脱它们的键,形成热水围绕着的蒸气小泡泡。泡泡将以随机的方式长大或缩小,这时液体中来的更多的分子参与到蒸气中去,或者相反的过程。大多数小蒸气泡将会重新塌缩成液体,但是有一些会长大到一定的临界尺度,超过该临界尺度泡泡几乎肯定会继续成长。我们在水沸腾时观察到的正是这些巨大的膨胀的泡泡。 膜世界的行为很类似。真空中的起伏会使膜世界作为泡泡从无中出现。膜形成泡泡的表面,而内部是高维空间。非常小的泡泡将重新塌缩成无。但是一个由量子起伏成长的泡泡超出一定的临界尺度,很可能继续膨胀。在膜上,也就是在泡泡的表面上的人们(例如我们)会以为宇宙正在膨胀。这就像在气球的表面上画上星系,然而把它吹涨,星系就相互离开,但是没有任何星系被当作膨胀的中心。让我们希望,没有人持宇宙之针将泡泡放气。随着膜膨胀,内部高维空间的体积会增大。最终存在一个极其巨大的泡泡,它被我们生活其中的膜环绕着。膜也就是泡表面上的物质将确定泡泡内部的引力场。 平等地,在内部的引力场也将确定膜上的物质。它就像一张全息图。一张全息图是一个三维物体被编码在一个二维表面上的象。我对全息图的全部知识是,在一张图上是星际航行的一集中的场景,我本人与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一起。(之后是一段黑白短片,在一个飞船船舱内三位巨匠和一位类似于船长的人在打牌,讨论着些事情,由于是英文对白,本人水平有限,未能得其意思。)类似于,我们认为是四维时空的也许只是五维泡泡内部区域所发生的事件的一张全息图。 这样,什么是实在的呢?是泡泡还是膜?根据实证主义哲学,这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不存在独立于模型的实在性的检验,或者说什么是宇宙的真正维数是没有意义的,四维和五维的描述是等效的。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世界中,我们对这一些自以为一清二楚。但是我们也许只不过是闪烁的篝火在我们存在的洞穴的墙上的投影而已。但愿我们遭遇到的任何魔鬼都是影子。 膜世界模型是研究的热门课题,它们是高度猜测性的。但是它们提供了可供观测验证的新行为,它们可以解释为什么万有引力为什么这么弱。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中,引力也许相当的强大但是引力在额外维散开意味着,在我们生活其中的膜上的长距离引力变弱了。如果引力在额外维中更强,那么在高能粒子碰撞时形成小黑洞就容易得多。这也许在日内瓦建造中的LHC也就是大型强子碰撞机上可能实现。一个微小的黑洞不会吃掉地球,不像报纸中绘声绘色的恐怖故事那样。相反地,黑洞将会在“霍金辐射”的“扑”的一声中消失,而我将得到诺贝尔奖。LHC加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膜的新奇世界。
因特网与国家权力 【译者按】因特网不仅像印刷技术那样能够广泛传播知识,而且还可以用交互方式促进民主。但是,国家的权力并未受到原本以为是无所不能、无法无天的因特网的削弱。恰恰相反,因特网也强化压制。国家不仅可以把因特网作为新的宣传工具,而且还可以借助它来获取情报和控制民众,从而加强国家的权力。 一把双刃剑,看来,压制与反压制会逐渐成为网上一个主要的矛盾点.
|
Copyright © 2002 Zheng XiaoYun |QQ:1944002|ICQ:12891322 |